公益人物

曾凡彬-爱心车队队长

字号+ 整理:法媒汇公益平台 理念:公益无处不在 2025-08-13 17:13

最初,他只是怀揣着骑行天下的梦想;如今,他已在这条公益路上行走了十余年。在他的倡议和带动下,重庆公益爱心车队从无到有,逐渐壮大至 600余人。 他,就是曾凡彬。 “骑行”变“公益”:一场意外的心灵之旅 1968年10月出生的曾凡彬,是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

最初,他只是怀揣着骑行天下的梦想;如今,他已在这条公益路上行走了十余年。在他的倡议和带动下,重庆公益爱心车队从无到有,逐渐壮大至600余人。

他,就是曾凡彬。


“骑行”变“公益”:一场意外的心灵之旅

1968年10月出生的曾凡彬,是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的一名普通职员。2013年,他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,组建摩旅车队,计划开启“骑行天下”的梦想。然而,一次偶然的山区之行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
“本是打算旅游赏景,没想到一进山就见到了黄莲乡的孩子们,从此一头钻进了公益。”曾凡彬回忆道。贵州黄莲乡安星村小学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,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地区。那里的孩子们每天凌晨5点打着火把,翻山越岭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,脚上的鞋子早已破旧不堪。

“我忘不了孩子们冻得通红的手脚、渴望知识的眼睛。”那一刻,他决定做点什么。

11年风雨兼程:600公里山路,3500个孩子的温暖

第一次送爱心物资的经历,至今让曾凡彬记忆犹新。

雨幕下,黄土路泥泞不堪,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打滑。他和队友们推着满载物资的摩托车,艰难前行。摔倒了,爬起来;车坏了,修好再走。最终,他们将衣服、鞋子和文具送到了孩子们手中。当晚,曾凡彬睡在村小教室的拼凑课桌上,心里既酸楚又踏实——“酸的是孩子们苦,踏实的是他们终于有了好鞋好衣穿。”

这一送,就是11年。

11年来,曾凡彬和爱心车队的足迹遍布重庆、四川、贵州等地的30所山区学校,累计资助山区儿童3500余名、孤寡老人450余名,捐赠物资价值50余万元。他的摩托车因长途跋涉“进修”了20多次,他自己也成了医院的“常客”——左腿的烫伤是贵州山路滑倒时被排气管烫的,膝盖的擦伤是酉阳上坡摔的……

“身上的伤疤,就是山区的故事。”他笑着说。

“我想成为那束火把,照亮孩子的路”

曾凡彬的公益之路,源于他幼时的经历。

小时候,他家境贫寒,靠着好心人的资助才读完初中。因此,当他看到山区孩子们时,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。“善意的种子,早就在心里种下了。”他说。

11年来,他坚持亲自考察每一所捐赠学校,亲自采购、打包物资,并公开账目,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。而车队的所有运营成本,他几乎全部自掏腰包。

“即便生活拮据点,也想让孩子们穿好点。”他笑道,“做公益时间长了就会发现,收获远比你付出得多。”

在他的带动下,重庆公益爱心车队从最初的摩托车队升级为汽车队,能运送更多物资,抵达更远的山区。他还利用互联网直播送爱心活动,感动了无数网友,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。

2023年,曾凡彬荣获第四季度“重庆好人”称号。

尾声:爱心仍在传递

“曾老师干啥子都是冲在第一个,我们经常都是跟着他的背影走。”车队成员这样评价他。

11年风雨无阻,初心未改。曾凡彬说:“我想成为曾经见过的那束火把,照亮孩子读书路的同时传递温暖,护佑他们健康成长。”

而这束火把,正照亮越来越多人的前行之路。

 
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原创稿件都会尽量正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如你有异议请联系本网更正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Description相关文章
  • 李俊英-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会长

    李俊英-眉山市李妈妈爱心协会会长

    2025-08-13 17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