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就是曾凡彬。
“骑行”变“公益”:一场意外的心灵之旅
1968年10月出生的曾凡彬,是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的一名普通职员。2013年,他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,组建摩旅车队,计划开启“骑行天下”的梦想。然而,一次偶然的山区之行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“本是打算旅游赏景,没想到一进山就见到了黄莲乡的孩子们,从此一头钻进了公益。”曾凡彬回忆道。贵州黄莲乡安星村小学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,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地区。那里的孩子们每天凌晨5点打着火把,翻山越岭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,脚上的鞋子早已破旧不堪。
“我忘不了孩子们冻得通红的手脚、渴望知识的眼睛。”那一刻,他决定做点什么。
11年风雨兼程:600公里山路,3500个孩子的温暖
第一次送爱心物资的经历,至今让曾凡彬记忆犹新。
雨幕下,黄土路泥泞不堪,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打滑。他和队友们推着满载物资的摩托车,艰难前行。摔倒了,爬起来;车坏了,修好再走。最终,他们将衣服、鞋子和文具送到了孩子们手中。当晚,曾凡彬睡在村小教室的拼凑课桌上,心里既酸楚又踏实——“酸的是孩子们苦,踏实的是他们终于有了好鞋好衣穿。”
这一送,就是11年。
11年来,曾凡彬和爱心车队的足迹遍布重庆、四川、贵州等地的30所山区学校,累计资助山区儿童3500余名、孤寡老人450余名,捐赠物资价值50余万元。他的摩托车因长途跋涉“进修”了20多次,他自己也成了医院的“常客”——左腿的烫伤是贵州山路滑倒时被排气管烫的,膝盖的擦伤是酉阳上坡摔的……
“身上的伤疤,就是山区的故事。”他笑着说。
“我想成为那束火把,照亮孩子的路”
曾凡彬的公益之路,源于他幼时的经历。
小时候,他家境贫寒,靠着好心人的资助才读完初中。因此,当他看到山区孩子们时,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。“善意的种子,早就在心里种下了。”他说。
11年来,他坚持亲自考察每一所捐赠学校,亲自采购、打包物资,并公开账目,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。而车队的所有运营成本,他几乎全部自掏腰包。
“即便生活拮据点,也想让孩子们穿好点。”他笑道,“做公益时间长了就会发现,收获远比你付出得多。”
在他的带动下,重庆公益爱心车队从最初的摩托车队升级为汽车队,能运送更多物资,抵达更远的山区。他还利用互联网直播送爱心活动,感动了无数网友,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。
2023年,曾凡彬荣获第四季度“重庆好人”称号。
尾声:爱心仍在传递
“曾老师干啥子都是冲在第一个,我们经常都是跟着他的背影走。”车队成员这样评价他。
11年风雨无阻,初心未改。曾凡彬说:“我想成为曾经见过的那束火把,照亮孩子读书路的同时传递温暖,护佑他们健康成长。”
而这束火把,正照亮越来越多人的前行之路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